第134章 復古(1 / 2)
第134章 復古
朱標思考良久,始终没办法做出决定。
马鈺的这套逻辑听起来没有问题,而且也是在史实的基础上,推理出来的结果。
然而给天下人开启智慧的后果是什么,谁都无法预见到的。
可能真如马鈺所说,可以把万民拧成一股绳。
但这根绳子会不会失控,才是最值得担忧的。
马鈺自然也能猜到他在担忧什么。
自古以来统治者都提倡愚民、弱民。
朱標虽然受自己的影响很深,但他毕竟是宋濂的学生,接受了十几年的传统教育。
会有这方面的担忧,是很正常的。
相反,他没有一听就赞同而是举棋不定,显露出来的政治敏锐度,更让人讚嘆。
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,开启民智的影响力有多大。
就这么说吧,开智民智带来的影响力,比推翻儒家来的还要强烈。
朱標却能第一时间察觉到这其中的风险,只能说不愧是標哥啊,
马鈺没有强行劝,这是固有思维带来的影响,不是靠语言就能改变的。
得靠他自己去悟,同时也要看他的魄力。
不过马鈺也並非什么都没做,而是说道:
“回去你可以研究一下子產,应该能得到一些启示。”
子產朱標有些惊讶。
这可是个名人。
他出名的原因也很简单,有大佬帮他扬名。
孔子日: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: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养民也惠,其使民也义。
孔子的地位越高,论语流传越广,子產的名气也就越大。
记住我们101看书网
然而,子產本人的履歷,却鲜有人去了解。
朱標也是如此,只知道子產这么个人,却不知道他具体干了啥。
此时听马鈺特別提起,他也不禁生出了好奇心:
“子產怎么了”
马鈺却卖起了关子:“你去看就知道了。”
朱標好奇心更盛,不过也没有再追问,而是接著之前的话题问道:
“关於宗族,还有什么建议吗”
马鈺迟疑了一下,才说道:“其实有件事情我早就想说一说了,但事关—”
朱標打断他说道:“你连我爹都敢骂,还有什么不敢说的,说吧。”
马鈺顿了一下,有些尷尬的道:“咳,说正事,说正事。”
“你觉得“阿弥陀佛”这四个字,对佛教的传播有影响吗”
朱標想了想回道:“有,就算不懂佛经的人,只需要默念阿弥陀佛就可表达內心感情。”
“在民间的传播帮助非常大。”
马鈺说道:“所以我觉得,可以通过修改历法和纪年法,来增强百姓对族群的认识。”
朱標不解的道:“这怎么增强”
马鈺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说道:“现在採用的是年號纪年,太不方便了。”
朱標一头雾水,道:“歷朝歷代就是如此啊,怎么不方便了”
历法可是大事,纪年法也同样是大事。
按照传统来说,纪年可是和天意相关的,
马鈺说道:“你知道乾丰是谁的年號知道它和上元中间隔了多少年吗”
朱標摇摇头说道:“这得翻年法表才行。”
马鈺说道:“就算是专门研究歷史的,不对照著史书也很难准確掌握歷史时间,更何况是普通人”
年號纪年,就是根据皇帝的年號来计算历法。
比如洪武元年,洪武二年。
可是年號这东西变动太大了,且没有什么规律可言。
有些皇帝一辈子只用一个年號还好说,有些皇帝换年號比换衣服还频繁。
用他的年號计算历法,能把人累死。
所以民间採用的是甲子纪年,就是天干地支,一轮是六十年。
但天干地支这玩意儿也麻烦,普通人很难分得清戊寅和戊戌谁先谁后。
就算是熟练掌握天干地支顺序的人,也得思考一会儿才能把时间计算清楚。
不过不管怎么说,甲子纪年確实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用了。
因为一个人的一生,最多横跨两个甲子,也就是年龄超过六十岁。
可在研究歷史的时候,甲子纪年就不好用了。
可以说,目前的纪年法是非常繁琐,不方便的。
“关键是年號纪年只在官方使用,民间使用的是甲子纪年法。”
“可以这么说,百姓甚至都不知道皇帝是谁。”
“在这种情况下,別说是族群认同感,就算是对大明也同样没有什么归属感。”
朱標仔细一想,好像还真是如此:
“有道理,现在的纪年法使用极不方便,你说该怎么改”
马鈺说道:“我觉得,可以锚定一个重大歷史事件,作为纪年的起始点,然后一直往下顺。”
“比如我们可以將黄帝歷確立为基点,然后往下顺。”
“黄历元年,黄历二年,一直到黄历一千年,黄历三千年—“
“洪武元年就是黄历4065年,今年就是黄历4068年。”
“按照这个顺序,大家就可以一目了然的,確定歷史上的任何时间节点。”
“翻看歷史的时候,也不用再对照著历法表,来计算中间隔了多少年。”
“而且这种历法也方便了百姓,他们可以更加准確的计算年龄等信息。”
黄帝歷並不是马鈺发明的,而是自古就已经存在的。
黄帝歷、顓歷、夏历、殷歷、周历和鲁歷,合称古六歷。
形成於先秦时期,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书籍,
所以朱標听到他说黄帝歷,並不觉得奇怪,但他的眉头却紧皱起来:
“如果採用黄帝歷,百姓岂不是更不知道现在是哪朝哪代了吗”
对此马鈺也早有准备,当即就笑道:
“黄帝歷可以只在史书和引用歷史的时候使用,方便大家阅读。”
“同时也是一种宣示王朝正统性的方法。”
“民间则採用大明纪年,比如大明元年,大明二年,大明三年,乃至大明五十年,一百年。”